当前位置: 首页 > 队伍建设 > 法苑文化
如何提高投稿采用率
全院信息通讯员会议——写作与技巧讲座提纲
作者:吴辉  发布时间:2010-06-23 17:07:28 打印 字号: | |


·                              今天召开一个宣传报道工作会议。到会的同志,都是各庭室科队推荐出来的写手、精英,也是法院的新生力量、同时是重要的后备力量。从现在开始就要担负起兴安法院业余通讯报道员的职责。


·                               今天,我们在一起学习,主要任务是如何做好我院的法


制宣传报道工作。包括其他文种(任务6篇,涉及到利益)共同探讨一下写作的问题。我想以新闻写作为主,附带摄影、论文、调研报告的一些问题。


在各位高人面前,我算是一个学生,文化程度最低。但是既然我负责组织这个会,我就在各位面前先班门弄斧一下,希望能抛一块烂砖头,引出宝玉、黛玉来。


就我个人多年来的感受,


·                                 作为业余通讯报道员写作有两难:一是写稿难,二是见报难。


·                                 为什么说写稿难呢?这是因为我们法院系统属专业性很强的特殊性行业,写稿面较窄,新闻由头较少,即便有新闻也多是发生在我们法院内部,发生在审判执行工作的各个环节上,成天与案件打交道,难免语言枯燥,视角陈旧,千篇一律,写得多了,连自己也觉得枯燥无味,无从下手,更别说如痴如醉,心驰神往了写作了。


·                                 为什么说见报难呢?这是因为在一个基层法院能产生轰动效应的业务工作新举措不会很多,仅就普遍的日常工作写报道,采用的概率自然不会太高。而况,我们的稿件专业术语较多,内行人不想看,外行人看不懂,自然不会喜欢。


但是,这并不是说,我们的司法新闻就陷入了山重水复的“死胡同”,不可能会有曲径通幽、柳暗花明。我从1994年学习新闻写作已有10多个年头了,屈指算来,也发表了一些稿件。我在写稿过程中,既有作品见诸报端、变成铅字的快意,也有屡投不中、石沉大海的失落;既有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也有采用的惊喜和退稿的沮丧。可以说是喜忧参半,苦乐并行。


基于此,下面,我想就我个人的理解,谈一谈新闻写作。


新闻写作,一般来讲指的是三大体裁的写作:消息、通讯和新闻评论。


消息,一般是指短新闻,内容相对单一,描述的是一个新闻事实,狭义的新闻就是指消息(人民法院报《以会代培》仅一件事);


通讯,则是对新闻事件的纵深报道,里面可能穿插了多个新闻事实,但主要线索仍是对某一事件、某一现象或某一主题的叙述(广西画报《一切为了让人民满意》,以五幅图片,五个新闻事例对我院进行全方位报道);


新闻评论则是一种主观性的写作,依据某个新近发生的新闻事实展开论述,进行评点。很少用、不谈。
    一般而言,我们在报纸上看到的以消息和通讯为主。简单的区分就是:消息是带有“本报某月某日讯”等电头的,通讯一般则没有电头,记者署名放在文后。这是从形式上而言,从文章的长度来看,消息比较短小,通讯则篇幅较长。像近年来兴起的调查性报道(《离婚案件上升的原因及建议》区高院二等奖)、解释性报道、深度报道都属于通讯,而且篇幅比较长。
    以上是简单介绍了目前新闻写作的几大分类。下面,结合大家的工作特点,具体谈一谈怎样提高投稿的命中率?这都是今天我们要讲的主要话题。
 
  一、如何向报刊投稿?
   
一是要了解你所要投稿的这张报纸的栏目设置和办报定位,也就是说“看菜吃饭”。(一)专业报、时事报、党报、晚报。(二)县、市、省、国家级报。(三)报社又根据不同的新闻题材分若干部门。本地新闻方面有新闻部,体育新闻则有体育部,文化新闻则有文化部,此外还有专刊部、副刊部、法制专栏等。   


二是无论向哪个栏目投稿,大家都一定要注意到稿件中不能出现低级错误,如错别字、病句、涂改等等。


 三是由于报纸的出版特点,现在的报社已经不欢迎手写稿件了,大家最好是通过电子邮件发送到版面编辑。(注意收集各级报刊、各版面的电子信箱)。


广西法院网(时效强,易用)gxfyw2007@126.com


·                                 二、如何才能提高投稿命中率


    众所周知,写文章的目的是为了发表,不是孤芳自赏,那么我们就要研究文章如何才能发表。


要提高投稿命中率,首先必须弄明白我们的文章为什么发表不出来。我总结我们的新闻稿件不能发表有四个方面的原因:


  1、长篇大论,洋洋洒洒。我们从事新闻写作都是兼职的,主要任务是正面宣传本院、本部门,写出来的稿子难免有点工作味。1234,甲乙丙丁,似乎不写出10条8条就不够味,就显不出自己的能耐水平,这样的东西,作为总结未尝不可,但作为新闻稿,编辑一看就心烦意乱,自然要被打入“冷宫”。


    2、死板陈旧,千人一面。大多数报道是数字加做法,年年如此,不仅格式死板,而且内容难创新。加之专业性术语不可避免地要在文章里出现,编辑有时也弄得云天雾地,这样的稿件即便内容不错,也很难有出头之日。


    3、老生常谈,缺乏新意。法院工作不外乎审判、执行,年年老一套,每个除计划有所变动之外,工作安排不外乎那么几大块,反映在宣传报道上就有点老生常谈,缺乏新意。


4、时过境迁,放“马后炮”。写稿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把握好时机,错过时机,新闻变成了旧闻,再好的稿件也就成了“垃圾”了。雨过天晴了才想起去送伞自然会落下笑柄,新闻时效过去了才想起提笔,写出的稿件自然就难以见报。


    打个比方,农民撒下种子耕作,就期盼着五谷丰登;我们写了稿子,谁不希望见诸报端,变成铅字呢?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将新闻稿件写得活一点、新一点、深一点呢?如何才能使自己的辛勤耕耘,收获到春华秋实呢?如何才能提高投稿命中率,我总结了以下几点不成熟的体会,讲出来与大家共学、共勉。


   (一)跳出审判写新闻


    法院工作专业性、系统性很。但是,我们开展的工作都是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息息相关的。审判确定了权属、执行维护了权益。如果跳出审判、执行这个狭窄的圈子,善于从审判同社会生活的接触点上做文章,就会收到不同的效果。也就是讲换个角度,新闻就油然而生了。什么叫角度?打个比方:猫耳山,你从不同的方向、高度去看,景致就不一样。如前些年我曾在《广西日报》发表过一篇帮助县罐头厂到东北追款,救活临将倒闭的工厂,机器隆隆声声不断……不单纯写执行,而是执行的社会效果。


(二)注意按“口味”做饭
     广播与电视,报纸与刊物,同样是新闻单位,但各自对新闻稿件的要求却不尽相同。中央报刊与地方报刊不一样,党团报刊与专业报刊不一样,即便是同类报刊,也是各自风格、各有千秋。作为一个通讯员,提高稿件质量固然重要,但不能对号入座,有的放矢,即便有上乘的稿件也难以见诸报端,大多也是石沉大海,杳无音信。93年我写了一个法盲小品文(大意是一个60多岁强奸罪犯听审判长宣读判别决后,提出“我犯强奸用136条,别人犯故意杀人罪才用124条,他的罪重为什么条文比我的少,不服。审判长答复:你不服,可以上诉。罪犯:我这么大年纪了,你还要我爬“树”。)自我感觉良好,投给了《桂林日报》很快便退了回来(过去是有退稿的),后来经人指点,投给了国家级知名报纸《政法日报》,很快便登了出来。《桂林日报》的级别远不如《政法日报》高,但是,政法报需要法制文章,这说明文章也要求适销对路。


所以,我们从事写作的同事,不仅要对各个新闻单位的个性风格了如指掌,而且还要掂量稿件分量,把握新闻层次,不可牵强附会,投石问路。属于地方性新闻,不勉强往省部级获国家级新闻单位投。


    这就要求通讯员写稿时,一定要把握好自己所写新闻的分量,投寄好层次,在当地或本系统有一定指导意义的稿子,放在全省全国也许就微不足道了。同样,在一种报刊会采用,投向另一种报刊也许就把握不大了。投寄稿子时,要对自己的稿子合理估价,有的放矢,切不可随心所欲。


    我刚学写作时,凭着满腔热情,见啥写啥,眉毛胡子一把抓,又是起早贪黑,通宵达旦,写完就往报纸、电台投,结果很多稿子就如泥牛入海,杳无消息。过了一段时间冷静下来,细细思索,才发现自己写的新闻事件不是新闻价值不大,就是没有什么新意。仅过几年摸索实践,使我认识到,新闻要写好,不光要有热情,更要培养自己对新闻事件的敏感性,勤动笔,勤学习,勤摸索,勤观察,在生活中努力寻找“新闻眼”。


    (三)注意“照顾读者” 


写稿是让读者看的,不是作者去卖弄才华,因而稿件必须喜闻乐见,雅俗共赏。尤其是我们法院类稿件,专业性强,因而写起来难度更大了。所谓专业性强,是指法院新闻多发生在系统内部、发生在审判业务开展的各个环节上,再次就是法院新闻写作中行业术语和专业术语较多,写这类稿件时千万要注意“术语”大众化。在写稿时,不妨将自己放在读者的位置上,读者喜欢什么就“写什么”,读者喜欢吃“农家菜”,你端上来一桌子山珍海味,那读者十有八九也没有“味口”。如读者喜爱“武打片”,“爱情片”,你放个历史片、教育片,那观众不摇头才怪。写稿也是如此,你写的审结、执结多少案件、挽回多少损失、正确率多少,用数据堆砌起来,语言枯燥,读者看了一知半解,模棱两可,编辑怎么回拍手叫好呢?读者又怎么买你的帐呢?   


举例:官司与诉讼,标的与数额、经济损失


    其次,把触角伸得长一点。随着法治社会的发展,法院将是与社会生活联系最广、最紧密的行业之一,审判贯穿于经济、文化、社会及家庭的各个领域。但我们有时自觉不自觉地把自己紧紧束缚在单一的审判领域内,这样不仅感到没的东西可写,而且也很难写出有新意、有深度的稿子。只有把触角延伸到与法院有联系的各个领域,才能打开自己的眼界。写出来的东西才大气,才有更易于上报的灵气,才有被读者、编辑认可的生气。我曾在最高法院《基层法院建设理论与实践》发表《三十年征途写辉煌》,杂志《法官天地》、《广西审判》发表的《渣打银行》《“娘”亲》等中篇通讯稿,有国家级的,有省级的,尽管发表级别不同,但它们都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不单纯就审判新闻写新闻,而是在审判与百姓生活,审判与经济生活,审判与大众关注等接触点上做文章,触角伸得长了,眼光自然就放宽了,也就不会感到没东西可写,写出的东西也就会有一定的理性和深度。


   (四)按“季节”穿衣


论是社会性报刊,还是法制类专业报刊,对季节的敏感性都极强,抓住了这一点,稿件上报的系数就会大些。你如《桂林日报》吧,属社会性报刊,在一般情况下,法院类新闻能够见诸报端纯属“凤毛麟角”。


   如果按“季节”投稿,准确掌握各个季节的报道要点,每种报刊的报道特色,这样写起稿来就得心应手,就会有稿见报。“三。八”写女法官、写为妇女维权,“五。四”写青年法官、写为青年维权, “七。一 ”写涉及党员法官,年终写模范先进。当然,作为一个通讯员,你不去关注审判事业的发展,不去生活中挖掘新闻,专等季节性新闻,“守株待兔”,现实生活中哪有又有那么多兔子撞到树上让你去捡呢?所以,通讯员还是要多深入生活,多读书,多看报,多练笔,多研究报纸,多模仿别人的稿件写作,这样你写出的稿子才不至于“明珠暗投”。


    (五)注意“量体裁衣”
    
在写稿时,不可贪大求全,更不可掺杂水分。需要三言两语的,决不可穿靴戴帽,拖泥带水;有必要洋洋洒洒的,也决不写成简讯短波一挥而就;该长就长,该短就短,画龙点睛。


    具体到法院新闻报道中,就是要剔除“菜肴”中的沙子。有的报道写的拉拉杂杂,毫无生气,原因就是空话、大话、套话居多,有的稿件一开头必定是“在党的正确领导下” 、“在上级法院关心下”,这几乎成了一些稿件的模式。有一些稿件主次不分,面面俱到,看后不知所要反映的主题是什么,新闻就应该简明扼要,应该语言通俗易懂,把最多的信息告诉读者。如果报道中充斥了不该有的废话,就好像菜肴中掺杂了沙子一样,再好的菜肴也令人难以下咽,即便是很有报道价值的新闻也只能被编辑“忍痛割爱”。


    废话是写稿的大敌,对此我们要毫不留情。但是,少说废话,并不是文章简短,也不是该洋洋洒洒才能说清楚的新闻,非要写成短消息,更不是把稿件写的无血无肉,皮包骨头。我这里说的是文章该长则长,该短则短。


    文章都有标题。标题相当重要。一般读者打开报纸,往往先浏览标题,然后再决定选读那些新闻,可读可不读。可见精心制作标题是何等重要。而且,真正优秀的新闻稿件,标题的制作都是十分精美的。俗话说:“题好文一半”。一条法制新闻有传神、新颖的标题,就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收到引人入胜的效果。如我院获全国模范法院后,我在《政法报》发表《创“国优”的山区法院》一文,人们一看标题就有禁不住想了解什么样的山区法院能创国家级优秀法院?其后我用三个事例诠释标题。《政法报》=《“抢劫五元”=“刑期五年”》。〈为灵渠“洗脸”〉


文章一般都要写导语。写好法院新闻,不可避免地要讲究一下门面。门面装修很重要,门面气派豪华,人们就相信其实力;搞新闻,好的导语也可冲淡人们对审判报道生冷面孔的现象。一个态度认真的作者,在写一篇报道时,导语虽寥寥几句,却写的活泼,引人入胜。好的导语,也没有固定的模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他可能是一句话,一个侧面,甚至是一段话;同是一篇文章,可以写成几个甚至几十个导语。一般说来,导语应简明扼要,字字珠玑,导语是文章的眼睛,要有“一杯茶水一支烟,导语标题想半天”的精神,要学会浓缩事实,举起精华,要知道怎样概括和提炼,尽可能使导语写成增一字则嫌长,减一字则嫌短。《人民法院报》发表《兴安法院以“以会代培”效果好》一文   


   (六)掌握一定的写作知识和技巧


第一、新闻报道的基础知识


1、什么是新闻


1943年,时任延安《解放日报》总编辑的陆定一同志在《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一文中提出新闻的定义,至今仍具有指导意义。 新闻的本源乃是物质的东西,乃是事实,就是人类在与自然斗争中和在社会斗争中所发生的事实。因此,新闻的定义,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既“事实说”。主要包含下面四个层面的含义。  


·                                 一是新闻所报道的内容是事实,事实第一性,新闻报道是第二性,也就是说先有事实后有新闻报道,所以说,新闻报道必须忠实于事实,不可虚构和曲解,也不可以用判断来代替事实,新闻要真实,这一点就划清了新闻报道和文学创作的界限;


·                                 二是新闻是对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我们谈到是新近发生的事实,这“新近”二字是对新闻报道时效性的界定,新闻事实和新闻报道之间时间差越小,传播的效果越好,“新近”这个时间限定划清了新闻报道和历史的界限;


·                                 三是新闻报道的事实必须具有新闻的特点:鲜活、重要、接近、受众关心,并非所有的事都能成为新闻,所以我们要注意要选择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


·                                 四是新闻必须公开发布,要通过大众传播渠道传入千家万户。新闻不是组织传播,也不是个人传播,要经过大众传播,进入大众传播的渠道,是公开的、透明的,让大家都知道的。所以,要选择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具有传播价值的事实,实现新闻报道的有效信息。


·                                 2、新闻报道的形式
 
 具体地讲,新闻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这种事实在时间上是新近发生的;在内容上是新鲜的;在价值上是大家关心和需要的;并且需要通过新闻工具和其它各种手段进行报道传播。其最大的特点是真实,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目前,有5种基本的新闻报道形式:消息、通讯、评论、调查报告和新闻照片。其中,消息是一切新闻报道形式的老祖宗,现代一切新闻报道形式都是由它衍化出来的。
   3、新闻报道的分类
 
 一是按照新闻事实发生的地域和范围来分,有国际新闻和国内新闻。
  二是按照新闻的性质来分,有政治新闻、经济新闻、科教新闻、军事新闻、社会新闻、文艺新闻、体育新闻和会议新闻等。
   三是按照新闻的特点来分,有事件性新闻与非事件性新闻,单一性新闻与复杂性新闻,动态性新闻与静态性新闻。
  四是按照新闻的题材来分,有典型报道、综合报道、述评性报道、批评性报道。
   五是按照新闻传播的手段来分,有口头新闻、文字新闻、广播新闻和电视新闻。
   4、新闻报道的写作特点
 
  一是主题突出,文字精炼。一条新闻通常报道一件事实,说明一个问题。
   二是文字简明扼要,用事实说话,必要时可以有适当的精湛的议论。
  三是开头通常有一段导语,简要说明全文的主题思想或主要事实,唤起读者注意,使读者先有一个总的概念。
    四是结构严密,层次分明。一般是按照事物的内在联系,把最重要、最新鲜的事物写在最前面,然后再写次要的,更次要的;也可以依照事物的发生、发展、变化的顺序来写,但要突出主要部分。
    五是交代必要的背景:事物的历史背景、发生、发展、变化的环境、条件以及与其他事物的联系。目的是通过比较、衬托,更鲜明地阐述事物的政治意义。背景材料应简明扼要,不可喧宾夺主。并非每条新闻都要背景材料。


·                                 5、写作新闻的基本要求


·                                 事实在前,新闻在后,事实对新闻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我国新闻界很重视一条新闻报道的基本规律,叫做用事实说话。用事实说话,指的是忠实、客观的报道新闻事实,通过选择事实、表现事实、解读事实,使受众不仅了解事实,还能够通过对深层信息的拓展,来了解和事实有关的背景,以及事实可能的发展趋势、影响等等。
  用事实说话,体现了传播的特殊规律,新闻不仅包括新闻变动的客观信息,还传递了报道者对新闻报道的倾向和理解,渗透或者表达某些必要的背景、观点、评价等等。新闻报道者不仅要报道事实,必要的时候,也应该根据受众的需求来解读事实。对用事实说话,成功的关键在于不是通过作者直接的议论,而是经过精心选择的事实,运用事实本身的逻辑说服力,充分而含蓄地来表现出作者的倾向和观点。  
    
第二、写作技巧


    法院新闻的写作方式、范围其实还是比较宽泛的,有消息、通讯,有言论,有评述,有调查报告,有工作论坛,有内部的简报,也有公文的工作总结、领导讲话,但不管是哪一类稿子,都必须掌握好写作的一般技巧。


    一是新闻要素必须齐全。就像人必须具有五脏六腑一样,骨骼内脏是立起人的基础,至于血液就如同润笔精炼了。新闻五要素即六个“w”,何时、何地、何事、何人、何因、何果,如同人的眼、耳、鼻、口“五官”必不可少。


二是新闻的三性必须具备。


真实性,不胡编乱造,无中生有;新闻绝对不能失实。


敏感性,百姓关注,大家关心,编辑喜欢,读者迫切;


新近性,刚发生的,急需解决的,尽管过去发生但现在又升华了。


    三是写作套路不能违背。先有大量素材在手边,然后进行构思,接下来动笔谋局成篇,在反复修改之后再慎重寄出。从理论上讲,你的稿子能不能见报关键在于以下五个方面:①稿件反映的是不是系统内的大事要事;②稿件反映的是不是当前工作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和如何解决的;③稿件反映的是不是广大群众的意见和呼声;④稿件反映的是不是系统内的新人新事新风尚;⑤稿件反映的东西是不是具有突发性、实用性、指导性、知识性。如不具备这些,最好不轻易动笔。


四是掌握好一般新闻写作的层次结构。无论是怎样文章,都少不了标题、导语、主题、结尾四个部分。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要下笔传神,画龙点睛。


  五是穿针引线至关重要。有了大量的素材以后,我们要很好地进行编制。就像姑娘打毛衣那样,理顺线路,构思出好式样,插叙、倒叙、正叙、点缀、铺垫、反衬等写作技巧都要有层次的使用。有人认为,写新闻不象写小说,不需要文学加工,只要把事件写清楚即可,其实这是一种偏见。常言说:“七分新闻一份夸,还有二分笔升华”。这就是说写法院新闻稿子,切忌平原走马,千篇一律,只有写的富于变化,波澜曲折,新颖有趣,才能拨动读者的心弦。


   (七)几个具体注意事项 也算是技巧 这一点非常重要 


    1、注意避免将工作简报同新闻报道混为一谈。工作简报的特征是:领导作用?业务活动?效果。当然按这个特征写新闻,也不是一概被否定的。但新闻与工作简报是有本质区别的,简报是在系统内,新闻要面向大众,读者不买账,新闻就失败了。


   2、注意各类报刊的属性。


对外:有《灵渠资讯》、《桂林日报、晚报》、《政法快报》、《广西日报》、《政法日报》


对内:有《广西审判》、《人民法院报》


各报刊有不同版面。针对版面写稿、投稿。


3、注意写作体裁。一般用消息的体裁,一事一文。同志们刚开始写时,最好“以案说法”的形式。选择典型的、有特点的(新、奇、特、少、怪)案件(简述案情,解释法理),很容易被报刊采用。


4、大胆投搞。与前面观点有些不同。报刊要求不得一搞二投。但现实中作者都是一搞多投。只要自己认为可能就投,网络投稿又不花你一分钱。


5、注意不要过分使用华丽词藻,众多人不识字、词、句尽量少用或不用。消息一般用平叙,就事谈事;通讯可以用词点缀、修饰。


6、注意时间概念。尽量不要使用“近日、最近、近来”,一般用具体日期表述。1日发生来不及写稿,可写3日发生。


7、注意对事实表述时进行合理的、必要的拔高。


8、注意借鉴、模仿他人的文章。在其他报刊发现本院也发生的类似情况报道,可以“拿来主义”,为我所用。


9、邮寄稿件注意交办公室审阅、加盖公章。


   (七)辛勤耕耘出成果


不少通讯员认为,稿子要见报,得有关系、得有熟人。诚然,有个熟人好办事,多个朋友多条路。但对于从事新闻写作的人来说,这并不是一条通往成功的路。有熟人、有关系,可以帮忙发几篇稿子,但要经常在报刊亮相,经常有惊喜从远方传来,怕是不现实的。


以上是我的几点体会,或者说是在实践中悟出的一些道理,对别人不一定适用。悟道要有时间,写一篇两篇文章是难以悟出道来的。写作不难,但是写好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是一条漫漫的长路,从事写作的人要耐得住寂寞和清贫,不要追求眼前的名利烟花,要有吃苦的准备;为了写作要呕心沥血付出代价,人憔悴了也不要后悔;只要你坚持不懈的一直写下去,终有一天会收获到春华秋实的辉煌。这时的心情一定会有他人所体会不到的万种感慨和喜悦。秉烛笔耕、挑灯夜战是苦;冷嘲热讽、指三道四是酸;遇到挫折和失败偃旗息鼓,而又在极度困惑中走出那是怎样的心情。当然,搞宣传的首先要积极做好本职工作,不仅要勤业、勤学,勤思、勤写,广交朋友,还要不断地克服自我,提高认识,改造思想。搞新闻写作的一般都会有热一阵子冷一阵子的想法,人生的经验告诉我们:要干一行爱一行,不要见异思迁。见异思迁的人注定将一事无成。既然单位、领导选择了我们,既然走上了法制宣传报道员写作这条道路,就要义无反顾地走下去,即使不能达到希望光辉的顶点,但努力了就无怨无悔。总之,在写作上没有捷径可走,唯有自己勤学习、勤看报、勤练笔,勤摸索,勤于耕耘,持之以恒,才会有含苞怒放,才会有秋实硕果,才有可能成功。


祝大家在今年的宣传报道工作中取得优异成绩。


 

 
来源:兴安县人民法院
责任编辑:吴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