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队伍建设 > 法苑文化

穿越一代人灵魂的呼喊

浅评顾城《一代人》
作者:宾艳芳 唐玉香  发布时间:2010-11-04 08:56:51 打印 字号: | |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这是顾城著名的《一代人》。
     短短不足二十字的两行诗,给人的第一印象似乎是这首诗是否结构完整。但诗歌的好坏不在于形式,而在于内容。粗看起来,似乎这首只有两句的诗没有结尾,然倘若你用心细读之,认真体会它的内容,便会发现其逻辑结构并非天马行空式的没有头绪,而是在情理之中,其内容也相当完整,并使得读者很快陷入撞击心灵的沉思中并进迸溅出思想的火花。那是一种穿越黑暗探求光明,反问理想与现实,唤醒人灵魂的深深的呼喊。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黑色本无色,黑色亦为色。黑夜不见任何色彩,而黑色作为一种冷酷的色彩,却给人对在黑暗掩盖下的其他色彩以无限的遐想。在黑夜中探寻光明,用的是一双黑色的眼睛。此处,黑夜与黑色的眼睛形成浓厚的色彩重叠,给人以沉重、“以毒攻毒”之感。眼睛为心灵开启了一扇通往光明的窗户,眼睛脱下黑夜的外衣,展现于人们眼中的便是各种颜色的事物。而眼睛只有置身于黑暗,融入黑暗,才能冲破黑暗,到达光明。这好似“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虽置身其中,却能达至事物的反面,得到更高的升华。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虽然黑夜给了我一双黑色的眼睛,但正是这双黑色的眼睛,才能在极尽黑暗的夜中穿透黑暗。黑暗和光明,似乎永远是一对水火不容的矛盾,黑暗与光明的交接,便是黑色眼睛追寻光明所找到的出口。这简短的两句诗,却写下了诗人对人性,对世间万物矛盾的思考,以及对黑暗与光明的哲理性探索。
     当然,对这首诗的理解还要结合它产生的社会背景。那是一个动荡不堪的年代。文化大革命,诗人跟随父亲下放到山东农村。在那里,他度过了自己一段伤感而单纯的青葱岁月。这段记忆很痛,在下放的日子里,他不停地写诗。“我在幻想着/幻想在破灭着/幻想着把破灭宽恕/破灭却从不把幻想放过。”“在粗糙的石壁上/画上一丛丛火焰/让未来能够想起/曾有那样一个冬天”。他的生命,就是诗歌。他把社会的不饱满,写在诗歌里“奔腾不歇的江河/起伏连绵的山川/惊天动地的旱雷/丝裂雨云的闪电/呵——多少谜?多少梦?多少沉冤?新陈代谢的万物/广大神秘的自然/永无边际的宇宙/黑暗沉默的空间/呵——多少天?多少代?多少光年?在宇宙的尘埃——地球上/却不知已变过多少风云/换过多少人间!”所以,在文革结束后,才有了他对这段历史的沉思与追溯。那一代人,迷惘的一代人,困顿的一代人。那一代人,历经了文革的黑夜,并在黑夜中探索着未来,祈求着光明。那个年代,便是黑夜。黑夜,给了那代人永远都抹之不去的阴影;而那些阴影,便是一双双黑色的寻找光明的眼睛。文革结束,光明终于重见天日,那代人“收集起希望的光泽,熔铸一个灿烂的明天”,因为“明天又碾碎多少雪峰冰河”!《一代人》,也正是那被文革摧残的一代人在思想尘封已久之后对于希望和未来的疾声呐喊!这声呐喊,穿透了人的心灵,到达灵魂深处。直至今日,我们仍然能够感受到这声呼喊的无比威力,并被这声呼喊所驱赶,去创造更加美好的精神家园。
     顾城的一生,也是用朦胧的诗歌不断寻找自己,寻找生命的一生。他似乎永远都戴着那顶牧羊人的高高的布帽,眼神忧郁迷离飘忽不定。他所钟爱的有着弱小生命的动植物,在他的诗歌里面得到了关怀倍至的呵护。他的诗歌为我们编织了一个又一个美丽的童话故事。比起舒婷的温婉华丽,顾城的诗显然更为生动自然,惹人怜爱。他的一生,都在漂泊。在北京人眼里,他是外地人;在上海人眼里,他是外地人;在欧洲、新西兰人眼里,他还是外地人。他到底是哪里的人?没有人能说明白,或许只有他自己知道,或许他自己也说不清楚。只有诗歌,才是他永远的归宿。
    “黑夜给了他黑色的眼睛
     他却用它寻找光明”。

来源:兴安法院刑庭
责任编辑:邱全撒